1981年初春的北京,解放军总医院住院部的走廊上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步履匆匆,她裹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,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。
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是原武汉军区司令员周纯全的夫人郑织,此刻她眉头紧锁,眼中满是焦虑。
"同志,请问李达副总长今天在办公室吗?"郑织在总参办公楼前拦住了一位年轻参谋。
参谋打量了一下这位穿着朴素的老妇人,犹豫道:"李副总长正在开会,您有预约吗?"
郑织从文件袋中取出一封有些泛黄的信封:"请把这个转交给李副总长,就说三十八军的老郑找他。"
参谋接过信封,看到信封上"李达同志亲启"几个苍劲有力的钢笔字,顿时肃然起敬:"您稍等,我这就去通报。"
半小时后,郑织被引进了李达的办公室。
已经七十六岁的李达将军虽然满头银发,但腰板挺直,精神矍铄。
他见到郑织,立刻从办公桌后站起身,快步迎上前:"老郑!什么风把你吹来了?快坐快坐!"
郑织的眼圈一下子红了:"李副总长,老周他...他情况不太好..."
李达神色一凛,亲自给郑织倒了杯热茶:"别急,慢慢说。老周怎么了?他不是在武汉养病吗?"
郑织颤抖着手从文件袋里取出一叠单据:"上个月老周旧伤复发,住进了武汉军区总医院。可这次住院,好多药都不给用了,说是新规定...连每天的特护都减了一半..."
她的声音哽咽了,"老周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落下的肺病,现在咳得整夜睡不着,医生说要用的进口药,院里说不在报销范围..."
李达眉头紧锁,接过那叠单据仔细翻看。
作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他深知近年来军队正在进行各项改革,其中就包括医疗制度的调整。
但他没想到,这些调整会给老战友们带来这样的困扰。
"老郑,你别着急。"
李达的声音沉稳有力,"老周是为革命立过大功的人,他的待遇问题组织上一定会妥善解决。你把具体情况详细跟我说说。"
郑织擦了擦眼角,开始讲述:"去年年底,院里就传达了新规定,说要对老干部医疗待遇进行'规范化管理'。一开始我们也没在意,想着老周这样的老同志,待遇总不会差到哪里去。可这次住院才发现,好多以前能用的药现在都要自费了..."
她翻开病历本,指着几行字:"您看,这是医生开的处方,这种进口的支气管扩张剂,以前都是全额报销的,现在要自付30%。还有每天的特护时间,从八小时减到了四小时...老周夜里呼吸困难,没有特护守着,我实在不放心啊!"
李达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,陷入了沉思。
周纯全是他的老战友,1930年就参加了红军,经历过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在朝鲜战场上更是立下赫赫战功。
这样一位老革命,晚年却要为医疗待遇发愁,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"老郑,你放心,这事我一定管。"
李达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初春的新绿,"改革开放是好事,军队现代化也需要新制度。但在执行过程中,我们绝不能寒了老同志的心。"
他转身拿起电话:"小张,帮我联系一下武汉军区总医院的王院长,就说我明天要去看看老战友周纯全同志。"
挂断电话,李达对郑织说:"我明天就去武汉,实地了解一下情况。如果确实是政策执行中的问题,我会向军委反映。"
郑织激动地站起来,想要鞠躬致谢,被李达一把扶住:"老郑,你这是干什么?老周是我的战友,更是革命的功臣。保障他的医疗待遇,是我们这些还在岗位上的同志应尽的责任。"
第二天清晨,李达就乘飞机抵达了武汉。他没有惊动当地领导,只带了秘书和一名医疗系统的参谋,直奔武汉军区总医院。
在医院走廊里,李达见到了正在打热水的郑织。
老人手里提着两个暖水瓶,步履蹒跚。看到李达,她惊喜地差点松手,暖水瓶晃了晃,被李达的秘书眼疾手快地接住了。
"李副总长,您真的来了!"郑织的声音有些发抖。
李达接过一个暖水瓶:"老郑,带我去看看老周。"
周纯全的病房是单人间,但设施相当简陋。
墙上有些地方漆皮剥落,窗户的密封条也老化了,初春的冷风从缝隙中钻进来。
病床上的周纯全比李达记忆中消瘦了许多,脸色苍白,正靠在床头咳嗽。
"老周!"李达快步走到床前。
周纯全抬头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:"老李?真的是你?"
他想坐直身体,却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。
李达连忙扶住他,轻轻拍着他的背:"别激动,躺着说话。"
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。周纯全的手冰凉而干瘦,李达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上面凸起的骨节和战争留下的疤痕。
"老李啊,没想到这把年纪了,还要麻烦你跑一趟。"
周纯全的声音沙哑,"其实我这把老骨头,用不着那么好的药..."
"胡说!"李达打断他,"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必须好好治疗。"
他转向随行的医疗参谋:"小赵,把周司令的用药清单和病历都调出来,我要详细了解。"
就在这时,病房门被推开,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医生匆匆走进来:"首长好!我是周司令的主治医师刘明。刚接到通知您要来..."
李达摆摆手:"刘医生,不必客套。我想知道,周司令的治疗方案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动?是病情好转了,还是..."
刘明推了推眼镜,有些为难地看了看周纯全夫妇,低声道:"首长,能否借一步说话?"
在医生办公室里,刘明道出了实情:"首长,不是我们不想给周司令用最好的药。实在是新规下来后,很多进口药和高级治疗手段都严格限制了使用范围。像周司令需要的这种进口支气管扩张剂,现在只有副大军区职以上干部才能全额报销..."
李达眉头紧锁:"周纯全同志是正兵团职离休干部,按说待遇不应该差这么多。"
"问题就在这里,"
刘明苦笑,"新规定把'现职'和'离休'区分得很清楚。很多待遇,现职干部能享受的,同级别的离休干部就要打折扣。我们院领导也为难,超标准用药多了,审计过不了关..."
李达沉思片刻:"带我去见你们院长。"
在医院小会议室里,李达与王院长进行了一次长谈。
王院长是个五十多岁的精干军人,说话直来直去。
"首长,我们也很为难。院里老干部多,医疗经费却有限。新规出台后,审计越来越严,超标用药都要写说明弄不好就是违纪。"
王院长叹了口气,"其实不只是周司令,院里好些老同志都遇到了类似问题。"
李达点点头:"我理解你们的难处。改革是必要的,但在执行中是否可以考虑得更周全些?像周纯全这样的老同志,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根,理应得到妥善治疗。"
"首长,我们何尝不想?"
王院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,"您看,这是上个月我们向上级打的报告,请求对部分有特殊贡献的老同志给予医疗待遇上的照顾,但至今没有回音。"
李达仔细翻阅着报告,心中有了计较。
他让秘书复印了一份,然后对王院长说:"这样吧,周司令的治疗先按最优方案进行,经费问题我来协调。至于其他老同志的待遇问题,我会向军委反映。"
离开医院时,李达特意去和周纯全告别。
老战友的精神似乎好了些,握着他的手说:"老李,别太为难。我们这些老家伙,能活到现在已经知足了。国家现在困难,我们理解..."
李达拍拍他的手:"老周,你安心养病。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,很多老同志都面临同样的情况。我会想办法从制度层面解决。"
回到北京后,李达立即着手调研。
他发现,随着军队现代化改革的推进,许多新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确实存在"一刀切"的问题。
老干部医疗待遇的调整本意是规范管理、节约资源,但在执行中却忽视了革命功臣们的特殊贡献和实际需要。
一周后,李达联合总政治部的几位同志,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详实的报告,既肯定了医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,又提出了对有功之臣给予适当照顾的建议。
报告中特别列举了周纯全等几位老同志的具体情况。
令李达欣慰的是,军委领导高度重视这份报告。
时任军委秘书长的杨尚昆亲自打电话给他:"李达同志,你们反映的问题很及时。改革不能忘了根本,对革命功臣的照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。"
不久后,军委出台了补充规定,对离休老干部的医疗待遇进行了更合理的调整。
像周纯全这样的有功之臣,在用药和治疗方面得到了应有的保障。
消息传来时,李达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。
秘书兴冲冲地进来报告:"首长,武汉军区总医院来电话,说周司令已经用上了新特批的进口药,病情明显好转!"
李达露出欣慰的笑容:"好,好啊!"他拿起电话,想亲自告诉周纯全这个好消息。
然而,电话接通后,传来的却是郑织焦急的声音:"李副总长,老周他...他突然发高烧,医生说可能是药物反应...现在需要一种特殊抗过敏药,但院里没有储备..."
李达的心一下子揪紧了:"需要什么药?我马上安排!"
"医生说叫'地塞米松磷酸钠',要进口的那种..."郑织的声音带着哭腔,"院里说这种药现在管控很严,要走特批程序,可老周等不了那么久啊!"
李达猛地站起身:"告诉医生,全力抢救!药的事我来解决!"
他迅速拨通了总后勤部卫生部长的电话,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是:
由于近期药品管控严格,这种进口药物需要三个部门的联合审批,最快也要两天时间...
李达握电话的手微微发紧,指节泛白。他深吸一口气,对着话筒沉声道:"老郑,让医生先采取其他急救措施,我马上处理药品的事。"
挂断电话,李达转向秘书:"立刻备车,去总后卫生部。同时联系301医院的药库主任,问清楚他们有没有这种药的储备。"
十分钟后,李达的吉普车疾驰在长安街上。三月的北京,道路两旁的杨树刚抽出嫩芽,但李达无心欣赏。他不断催促司机:"再快些!"
总后卫生部的办公楼里,李达直接推开了部长办公室的门。卫生部长张祥正在和几名干部开会,见李达进来,连忙起身:"李副总长,您这是..."
李达开门见山:"武汉的周纯全同志药物过敏,急需地塞米松磷酸钠。我听说现在这种药要走三部门审批?"
张祥面露难色:"是的,首长。去年开始,进口药品实行严格管控。这种药需要卫生部、财政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审批。"
"等审批下来人都没了!"李达的声音提高了八度,"周纯全同志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,现在命在旦夕,你们还要按部就班走程序?"
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张祥擦了擦额头的汗:"首长,规定确实是..."
"规定是死的,人是活的!"李达拍案而起,"立刻调拨药品,责任我来负!"
这时,秘书匆匆进来报告:"首长,301医院药库回复,他们有三支储备,但按规定需要院长签字才能调用。"
李达当机立断:"张部长,你亲自给301医院打电话。我这就去取药,安排军机送武汉。"
两小时后,一架军用运输机从南苑机场起飞。机上除了李达和秘书,还有301医院派出的急救专家陈教授。陈教授小心地抱着冷藏箱,里面是那三支救命的药剂。
"首长,周司令的情况我了解了。"陈教授推了推眼镜,"这种过敏反应很危险,但只要能及时用药,控制住的可能性很大。"
李达望着舷窗外的云层:"一定要救活他。这些老同志,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。"
飞机降落在武汉王家墩机场时,已是傍晚时分。一辆军用救护车直接开到了停机坪。李达等人一下飞机就上了车,警笛长鸣,向军区总医院疾驰。
医院走廊里,郑织正焦急地踱步。看到李达,她踉跄着迎上来:"李副总长,药...药带来了吗?"
李达示意陈教授上前:"带来了,这位是301的专家,让他去看看。"
陈教授快步进入抢救室。透过玻璃窗,李达看到周纯全面色青紫,身上插满了管子,几名医生正在实施抢救。
主治医师刘明走出来,白大褂上沾着汗渍:"首长,情况不太好。病人出现急性喉头水肿,已经插管了。"
"用药了吗?"李达紧盯着抢救室。
"刚注射了第一支。"刘明看了看表,"需要观察二十分钟,看反应再决定是否追加。"
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。李达坐在走廊长椅上,郑织在一旁默默流泪。医院的消毒水味混合着初春的湿冷,让人感到格外压抑。
二十分钟后,陈教授走出来,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:"首长,周司令的情况稳定了。药物起了作用,水肿开始消退。"
郑织"哇"地一声哭出来,就要给陈教授下跪,被李达一把拉住:"老郑,别这样。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"
当夜,李达留在医院。在医生允许下,他进入病房看望周纯全。老战友已经恢复意识,但还很虚弱。看到李达,他微微动了动手指。
李达握住那只枯瘦的手:"老周,感觉怎么样?"
周纯全的喉咙因为插管而嘶哑:"老李...又给你...添麻烦了..."
"别说这些。"李达拉过椅子坐下,"药已经用上了,后续治疗会跟上。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养病。"
周纯全微微摇头:"我听说...这药很贵...国家现在...不容易..."
李达打断他:"再贵也要用!你们这些老同志,为革命出生入死,现在用点好药算什么?"
周纯全闭上眼睛,一滴泪水从眼角滑落。
第二天上午,李达召集武汉军区领导和医院负责人开会。会议室里,他环视众人:"这次事件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问题。药品管控是必要的,但对危重病患,特别是老同志,必须建立绿色通道。"
军区政委点头:"首长批评得对。我们已经着手制定应急预案,对特殊病例实行特事特办。"
"不仅如此。"李达翻开笔记本,"我了解了一下,不只是周纯全同志,还有十七位老干部也面临类似问题。有的用药受限,有的护理不足。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。"
医院王院长发言:"首长,我们确实很为难。经费有限,审计又严..."
"经费问题我来协调。"李达转向军区后勤部长,"从军区机动经费中先拨一笔,专款专用,确保老同志的治疗不受影响。"
会议结束后,李达正准备回医院,秘书匆匆赶来:"首长,军委办公厅紧急电话。"
电话是杨尚昆秘书长打来的:"李达同志,你反映的老干部医疗待遇问题,军委很重视。已经决定成立专门工作组,由你牵头,全面调研,提出解决方案。"
李达挺直腰板:"请组织放心,我一定完成任务。"
挂断电话,李达对秘书说:"通知办公室,准备一个月的调研计划。我们要走访各大军区,全面了解老干部的医疗状况。"
当天下午,李达再次来到周纯全的病房。老战友的气色已经好了很多,正在喝郑织喂的小米粥。
看到李达,周纯全放下碗:"老李,听说你要搞大调研?"
李达点头:"军委下了任务。老周,你有什么建议?"
周纯全沉思片刻:"别光听汇报...要实地看...多问问老同志们的...实际困难..."
"我明白。"李达拿出笔记本,"正好,你先给我说说,除了药品,还有什么问题?"
周纯全慢慢说道:"护理人员...不够专业...伙食标准...也降了...暖气...时好时坏..."
郑织补充道:"还有康复设备老旧,很多理疗项目取消了。"
李达一一记下:"这些都会纳入调研范围。"
离开前,李达嘱咐郑织:"老郑,有事随时联系我。老周的治疗,现在有专人负责跟进。"
郑织红着眼眶:"李副总长,这次多亏了你..."
李达摆摆手:"这是我分内的事。你们保重,我过段时间再来看老周。"
走出医院大门,三月的阳光照在李达肩头的将星上,闪闪发亮。他抬头看了看住院部大楼,心想:这些老同志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,决不能在晚年受委屈。
亚金配资-股票网上配资平-如何带杠杆炒股-股市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